Sunday, August 12, 2018

论麦克唐纳爵士雕像的倒掉

在加拿大卑诗省的省府维多利亚市,今天早晨发生了一件事情:市政府门前的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爵士的雕像被拆除了。我看着新闻视频,惊讶到一句话说不出。


如果你不认识这个人的话,这位麦克唐纳爵士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总理,可以算得上是加拿大的开国之父。是他,亲手规划设计了加拿大联邦政治的蓝图,推动并促成了《英属北美法令》的通过,并将加拿大的领土从大西洋沿海的少数几个省份扩展到今天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再到北冰洋。今天的加拿大能够成为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自然资源最丰富、政治制度最文明的国家之一,这个功勋很大程度上要归于麦克唐纳爵士打下的基础。长久以来,加拿大人说到麦克唐纳,就好像美国人说到华盛顿,或者是中国人说到毛泽东那样。

但是,这个人手上也欠了原住民一笔厚厚的血债。加拿大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系统,就是由他亲手设计并贯彻执行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寄宿学校系统把总数多达十五万的原住民儿童从他们的父母身边里强制剥夺出来,关进寄宿学校,学习英文,学习西方人的知识,目的是使他们忘掉自己文化的根,好融入西方社会。但是,这个系统带来的实际后果,是这些原住民儿童的心理健康被系统性地长期忽略,甚至遭到身体虐待、强奸和性侵。这些孩子中有不少人失踪或死亡。大部分人虽然活到了成年,但是由于种族歧视,他们既不能融入西方社会,又因为忘却了自己的母语和文化,而无法在原生部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精神病、酗酒、药物滥用和高自杀率,终身伴随着这些人。所以说,寄宿学校系统,不啻于一场种族文化灭绝。


我看着雕像被大吊车像绞刑架一样吊起来,围观的群众发出阵阵欢呼和歌唱,像是在庆祝一场迟到的审判。雕像被吊起示众片刻后,被重新放倒,裹上几层帆布,然后又像尸体一样被横着缓缓抬起,最后被扔进了一辆卡车。


这可是加拿大的国父啊!一个文明,究竟需要有多大的自信和包容,才能如此慷慨如此深刻地检讨自己的历史?我惊讶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加拿大在最近的这几年,整个社会自上而下,从政府到媒体到公民,每一个个体都在尝试用温和的方式反思、讨论这段令人不舒服的历史。偶尔会有些聒噪的声音,但是没有仇恨。大家都在一致地努力寻求与过去的和解。

我们都知道,一个从来没有和自己的过去和解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同样的道理,一个从来没有和自己的过去和解的国家,也一定是一个很难打交道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政府和百姓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冲突,在国际上和别国的关系也一定是各种龃龉。所以,了解历史的真相很重要,与真相的和解更重要。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加拿大是一个让人感到如此舒服的国家。能生活在这样的文明里,是我多么大的荣幸。

Tuesday, December 19, 2017

余光中

台湾人余光中逝世了。中国整个官方和民间的舆论都在刷屏缅怀这个人。我也想写点什么,可是我想不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有什么特别值得纪念的地方。

我对他的作品没有印象。仅读过的一篇《乡愁》,那还是我廿年前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若非因为他的逝世我才去搜索,我怎么也想不起诗的原文。当然,我也不想因为他的逝世就去通读他的作品,然后装作很懂他的诗,转一篇出来。那是装逼,不是我的风格。我试图寻找余光中跟我的共同点,但除了跟他可能同属一个母校外(如果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前身的话),真的没有什么交集。

有人说,余光中祖籍是福建人啊!我说,拉倒吧。余在南京出生长大,一般的人都以自己成长的地方为文化认同。就像我,祖父辈也有山东山西北京的血统,可是你问我我是哪里人,我只会告诉你我是福建人。同样的道理,余光中从来没有把自己视为福建人——也许嘴巴上有,但实际从来不。

说到余光中对福建的文化认同,比较有意思的就是他成年后的大部分人生都在闽南语通行区度过。先是从南京逃到厦门避战一年,最后再是台湾(在文化上,台湾是广义福建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泉州是他的籍贯,而台湾是他的避难所。按照常理想来,余光中应当对闽台文化有着特殊的浓厚感情才对。但是,他没有。相反,他几十年来多次在公开场合嘲笑并诋毁台湾的乡土文学和母语复兴运动。最近一次是今年早些时候,他警告民进党教育部不要为了抬举台语而放松文言文。余光中从来没有一次在公开场合开口说闽南语,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发表这样排斥闽南语的言论。但是,他的逻辑是什么?闽南语的式微是有目共睹的。表面上是主流语言,但实际上年轻人小孩子都已渐不再说。这个现象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四国皆然。台湾的民进党作为四国中唯一一个有意识有能力做出一些努力的政府,余不但不表示认可,反而认为这有可能伤害到他“祖国”的国语和文言文。这样的思维,如果是出于一个和福建或台湾毫无关联且一句闽南语不会说的人,倒也可以理解。出于余光中,不禁令人匪夷所思。抑或,他对台湾母语复兴运动的排斥,也可能因为台湾人复兴的是标准的台北/厦门腔闽南语,而他的家父说的是泉州腔下一个比较稀奇独特的永春方言,于是让他感到难为情?人已故去,他又从来不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讲真,和台湾其他的老一辈闽籍文人比起来(比如喜欢高调夸耀自己闽南族群身份且动不动就在作品里尝试使用闽语词汇的林语堂),我对余光中并不是那么感兴趣。他的乡愁固然令人扼腕令人伤感。但很可惜,余所认同的中国,跟我所认同的中国,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

Monday, October 03, 2016

少年派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这不是一篇读后感,因为我自己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开始。我写本文,是为了献给移民前一个月的我自己,当然也要献给扬·马特尔,这位伟大的魁北克作家。我由衷地感谢他,他用笔写下了少年派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在看过李安导演的电影前,对这本书的存在一无所闻。那是两年多前的2012年12月,恰逢儿子出生不久,生计压力空前大,我和妻子正愁于为家庭规划未来。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突然收到了一位朋友的邮件,愿意协助我操作移民加拿大的事情。遇到这样重大的人生事项需要决策,还恰逢那个月公司有一次重要的升岗竞聘,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我怕得睡不着觉。那是一种凭借人的力量无法控制的恐惧和怨愤,像一头猛虎在我灵魂幽暗处撕咬着。那些天,我正好关注到了《少年派》电影的宣传广告,觉得题材很新颖,就买了票打算给心情放松片刻。电影不错,我再次被好莱坞特效震撼到了,但是很遗憾,主旨我却没看太懂。我知道,很多东西是除文字外无法表达的,所以我必须阅读原著才能真正理解。

于是我才读了英文原著,读了两遍,朗诵版mp3听了一遍。虽然至今为止我还是没有完全读懂,但是我却相信了一个事实:少年派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被我翻得皱巴巴的《Life of Pi》)

少年派和我一样,都来自古老的东方某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他来自印度的本地治里,我来自中国的福州。当然,作者把少年派的家乡选在了这样一个知名度不太高的小港口(就如同福州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高一样),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地治里曾是法属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历史上,法国人曾经跟英国人在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权上大动干戈,但终究不是英国人的对手。据说,英国人没有像在北美那样把法国人全部赶走,是为了施舍给法国人一点颜面,顺便看看他们的笑话,于是就给法国人留下了东南沿海的几个弹丸小城,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法属印度。本地治里就是法属印度的府城。三个世纪以来,这里的街道、桥梁和建筑都带着浓浓的法式风格,甚至受过教育的人们(比如少年派和他的父亲)都同时会说法语和英语。印度的本地治里的悲情命运和加拿大的魁北克是如此地相似,以至于作者把少年派的故乡选在了这里,几乎是必然的事。

少年派和我一样,都有一只命运的大手将我们从故乡连根拔起,扶持着我们一路飘洋过海,抵达陌生的彼岸。少年派在离开印度前依然是个未谙世事的少年郎,一开始竟是如此地不理解、不情愿接受他父母的决定。那是1975年左右,印度的铁娘子总理甘地夫人正在全国推行铁血政策,压制言论,监禁异议人士,各地族群的反抗运动在暗中汹涌。少年派的父母每日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时局,对未来的憧憬轰然坍塌。他们害怕无论多么努力奋斗都不能获得想要的自由生活,害怕他们建造千日的工程被暴民们一日拆毁,害怕就算他们自己凑合着咬咬牙挺下来,他们的孩子成年后也无法健全地面对这个糟糕的世界。于是,看不见希望、对祖国彻底丧失信念的他们在饭桌上突然对着两个孩子宣布结论:带上所有家产,带上动物园里的所有动物,移民加拿大!对于从小无忧无虑的少年派而言,他连海峡对岸的斯里兰卡是什么样都没见过,遑论地球另一端的加拿大?不难想象这个决定对他的心理带来的冲击!我也一样,我也没去过离家多远的地方,也是连隔海相望的台湾都没去过,更没有去过那么遥远的北美大陆。一切的决定,在外人看来也许是我们勇气可嘉,其实我们自己知道,是命运的大手把我们推到了风头浪尖,让我们不得不去坦然面对、接受命运所能赋予我们的一切。

(为什么要移民加拿大?《少年派》给了读者最完整的答案。)

少年派和我一样,在大海上孤独地飘浮着,却又不得不必须时刻面对、处理内心的忧惧、惶恐和绝望,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那种黑暗的、残暴的、戕害的力量。整本《少年派》小说的精髓就在于此。整本《少年派》,写的就是他如何面对、控制、然后驯服那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最终又与它挥泪告别的故事。试问:在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究竟有什么外在的事物能伤害到我们?没有,一个也没有。太平洋看似危险,却提供了强劲的风力和充足的食物,少年派也具备丰富的求生技能,这些东西其实足以让他成功抵达彼岸。真正能杀死我们的敌人,是住在我们心中的鬼,是在我们的灵魂里播撒下痛苦、恐惧、仇恨和绝望的种子的恶魔。它是如此之真实,我们无法否认它的存在。不仅如此,它和我们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它要么把我们击垮,要么被我们降伏。我也一样。在我们家移民申请的过程中,作为丈夫和父亲,我承担着研读各种深奥的政策、自学备考雅思、准备繁琐的材料等等所有的重担,忍受着心情七上八下起起落落的折磨,同时还要沉着冷静地处理家庭和工作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棘手的问题和挑战。这两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历史,我害怕过、抱怨过、咒诅过、怀疑过、流泪过,除了妻子外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倾诉……哦,不对,确实还有第二个人,他就是少年派。每当我感到身心疲惫,彷徨犹豫,正想要放弃时,我就会捧起他的故事。我说过,少年派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他心中的那只理查德·帕克也在我的心中放肆游走咆哮着。我且要看看少年派是如何制伏它!少年派说,如果没有理查德·帕克,他早死了。听起来多么矛盾,但恰恰是在和这头恶虎争斗的过程中,少年派的生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燃料。虽然身体渐渐衰弱,他的精神却变得越来越强大,思维也越来越敏捷。最终,他带着被驯服的理查德·帕克一起活着抵达墨西哥的一个海滩。在那里,虚弱的少年派望着老虎默默远去离开的背影,竟失声恸哭起来。读到这我也哭了。原来,他竟没来得及跟理查德·帕克正式告别,他好想大声地对老虎说,“谢谢你,理查德·帕克!是你让我活下来!”我想,趁着我还来得及,我也要大声对着生活说一声“谢谢你!”谢谢你带给我这么多的逆境,激活了我心中的那只猛虎,逼着我迅速从一个娇生惯养的男孩成长为可以勇敢承担责任的男人,能够迎接未来更加猛烈的狂风巨浪。少年派在太平洋上漂流了整整227天。我们家的移民申请材料,从2014年5月7日抵达CIC在新斯科舍省的Centralized Intake Office开始(意味着审理工作正式开始),到2014年12月19日香港领事馆给我们发取签通知信(意味着审理工作正式结束)为止,如果把5月7日这一天也算作完整一天的话,我也经历了整整227天。巧合?我可不这样认为。因为我说过,少年派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当你的理查德·帕克默默弃你而去的时候,你会不会为它放声流泪?)

少年派和我一样,都是相信上帝的人。作者在开篇就说,这个故事是一个能够说服读者相信上帝的故事。奥巴马看完了这本书,兴高采烈地写信给扬·马特尔,赞扬道,“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如果你也相信上帝的存在,我想你可能不会接受末尾两个日本人自作聪明的调查报告。在少年派和我的共同的故事里,香蕉能不能浮起来这个事实一点都不重要。当然,作为读者,你也拥有拒绝相信光怪陆离的神迹的自由,然后选择接受一个由随机的无意义事件拼凑而成的自私自利、人肉相食的世界;甚至还可以把丰盛的岛想象成女性的尸体,把成群结队的狐獴想象成尸体上大快朵颐的蠕动的蛆,都可以……总之,你可以选择接受一个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超自然的人类社会,只留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忍法则,然后去努力修炼以适应你的三观。但是,同样地,你一定会因此错过太多关乎你生命的重要启示,而这,不啻为人生最大的遗憾,没有之一。

当然,少年派再怎么跟我一样,他毕竟只是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他从来没有真实地存在过。而且,这是一本太深邃的书,即使是一百个相信上帝存在的人读完他的故事,也会得到一百个不尽相同的感动和结论。所以,不管你相不相信上帝,不管你经历过怎样的生活,我都鼓励你捧起它读一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不妨问问这个问题:少年派的故事,是不是也是我自己的故事?请不要满足于看过李安的电影。他的演绎固然精彩,但只是基于导演对于原著的解读。欣赏他的电影,就仿佛是透过一副失真率比较高的眼镜去看一幅画。镜片虽然能折射出各种绚丽多姿的色彩,但却也遮住了太多重要的细节。所以,观影永远也不能取代阅读。但是,我们也不要仅满足于阅读其本身。比阅读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将书中人物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比较、学习、总结。我想,这才是阅读的本质。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还没有能力去深入探索一些隐晦的情节。其实,我并不急于找到这本书里所有的答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经历得还不够多,我的新生活还没有完全展开。我尚不知未来的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会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等着我。但是我知道,我一定会不断地经历,不断地成长。再过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我相信,每一年我重拾这本书,一定都会读懂更多的东西。我想,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事,是信靠上帝,永远不要失去盼望。)

所以我说,这不是一篇读后感,因为我自己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开始。我写本文,是为了献给移民前一个月的我自己,当然也要献给扬·马特尔,这位伟大的魁北克作家。我由衷地感谢他,他用笔写下了少年派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Saturday, June 08, 2013

《教养孩童》读书札记

我买下 Pearl 夫妇写的《教养孩童》(To Train Up a Child)这本书其实是源于好奇。一年多前,美国的主流世俗媒体曾对 Pearl 夫妇的事工和这本书发起猛烈的攻击(以纽时的报导为首),从此在纸面媒体和网络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口水恶战。于是我购得此书并耐心阅毕,得出结论有三:一、这是一本关于基督教子女教养方面最优秀的书籍,不但对基督徒有巨大帮助,对于非基督徒的父母也有相当高的借鉴价值,无怪乎全球销量会接近百万;二、各大世俗媒体对这本书的指控完全是断章取义,与其说是他们对所谓“体罚”理念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他们对基督教福音派基要派理念的不以为然或深恶痛绝;三、这本书绝不是所有读者随便看看就能付诸行动的——只有灵命相当成熟的人才有能力行出来,而软弱、伪善、言行不一者的贸然实践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请您谨慎阅读。下面的摘抄是我认为对我们家较有帮助的精华文字,当然并不代表我自己都能毫不费力按着做(有些内容也明显不适合中国国情),只是勉励自己做一个称职的父亲。

第一章《To Train Up a Child》
  • 若不训练(train)孩子,无论多少的管教(discipline)都无法弥补。
  • 对孩子说话,不但要注意说的内容,还要注意语气语调。放低声音,不要抬高音量。
  • 分辨婴儿的哭声。如果婴儿利用哭声来操纵父母,不要回应。
  • 管教孩子的鞭子(switch)可以是一个长 30 厘米,直径 0.3 厘米的柳树枝。
  • 不训练而只管教,管教就成了虐待。
  • 除非是很小很小的孩子,绝不要在公众场合责备管教孩子。
  • 父母要耐心,不可急躁易怒。
  • 父母在教育子女前,先要对付自身的缺陷。如果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有力且始终如一的,孩子将大大受苦。
  • 如果你认真贯彻对孩子的教养,孩子在两岁左右时还会有一次叛逆。为了孩子的好,父母必须胜过孩子的叛逆。
  • 绝不要通过承诺给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来换取他们的顺服。
第二章《Childish Nature》
  • 孩子在生命的起初总是带着无辜的自我中心。这并不是罪,但却是罪的基础。
  • 所有罪的根源乃是逃离了上帝赐予我们的欲望。
  • 要训练孩子的节制和自律。在他们能够自己决定行善之前,父母必须通过条件反射的训练使他们能够行善。
  • 在你手中的是一个不灭的灵魂。你绝不能因为疲惫、冷漠、懒惰、疏忽而放弃对他的教养。
  • 当孩子还不理解他的行为的道德含义时,他需要被训练,并形成条件反射。
  • 孩子的行为能否被称作罪,取决于孩子对其行为的道德含义的理解程度。
  • 远在孩子得到拯救(salvation)前,父母就应开始使他们分别为圣(sanctification)。
第三章《Parental Anger》
  • 不要等到你生气了才开始管教孩子。
  • 如果你忍耐孩子四五次才开始管教他,你就是在训练他不顺服你。
  • 稍有不顺服就要立刻管教。
  • 如果你带着怒气管教,孩子会感觉到你在对他发泄私人的情感,他会感觉到自己的权益遭到侵犯。
  • 如果孩子觉察到立法者言行不一、前后矛盾,在他的眼里就根本没有法律,只有对权力的竞争。
  • 控制并教育你的孩子,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顺服父母,他们的生活将充满喜乐。
  • 如果你画了一幅画而自己却不喜欢它,请不要怪罪于画布。
第四章《Tying Strings》
  • 永远不要揶揄、嘲笑孩子的想法、创意或是抱负。如果你希望他们长大后依然信赖你,那么这份信赖必须在童年时就植根在孩子的心中。
  • 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有创意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冒险和成功。
  • 管教的力量不是在于鞭子,而是在于父母和子女共同编制的爱、尊重、尊敬、忠心、赞赏、和关爱。
  • 当孩子还小时,父母就是他们眼里唯一的“上帝”。当他们逐渐意识到神的存在时,他们是通过自己肉身的父亲来认识这位天上的父。
  • 其他的建议:用愉快的眼光看你的孩子,对他们微笑,使他们沐浴在幸福与满足的面部表情中;常陪伴他们,小时候陪他们画画看书,长大后也带他们参加你的活动;坐在地板上玩、打滚、笑、挠痒痒;带他们郊游探险,体验刺激与“危险”;让他们把他们最新的绝技展示给你看;一起做一个风筝或是鸟房;母亲带孩子做家务;父亲带孩子学习承担保护者和提供者的角色。
第五章《The Rod》
  • 很多人性的情感常常被误认为是爱,其实是有害的。
  • 真爱是无私的,不计较个人得失。
  • 当父亲要管教孩子时,孩子跑到母亲身边寻求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管教就不起作用。孩子的成长将伴随着对权威的藐视。
  • 训练孩子的自制将使他们不致于培养出强大的放纵自我的习惯。
  • 责骂、威胁、耻笑,这些都会使孩子暂时地听从父母,但是他们心中的不洁却依然存在,且他们对自我的形象也不断地堕落,即形成所谓的自我厌恶(self-loathing)。
  • 自我厌恶植根于自爱(self-love)。一个人越爱自己,他对自我的厌恶感就越强烈。
  • 对孩子的要求要很高,就像耶稣对我们的要求一样高。让他们产生负罪感,当孩子的年龄还不足以理解他的行为时,让鞭笞来除掉这种负罪感。当有一天他们能够理解时,他们就能认识到十字架的救恩。
  • 当孩子做错了事,先对他解释为什么要管教他,并告诉他你很爱他,然后耐心、平静地用东西打他几下。棍杖的管教将成为爱和满足的泉源。
第六章《Applying the Rod》
  • 当你要用棍杖管教孩子时,深呼吸,放松,祷告:“主啊,愿你使这次管教成为我的孩子的祝福。洁净他的坏脾气和叛逆。愿我在这次责罚中能忠实地代表你。”要慢,不要急躁也不要抬高音量。让孩子通过你平静和受控制的情感来感受落下的棍杖。
  • 绝不要用手进行体罚。用手则是发泄自己的挫折感。
  • 棍杖不应成为父母怒气的发泄渠道。
  • 不要等到忍无可忍时,才举起棍杖。
  • 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箴 29:15),只有责备没有杖打是无用的。
第七章《Philosophy of the Rod》
  • 在孩子有限的世界里,父母就是真理和正义的代言人,通过父母的这扇窗户,他们培养对上帝的认识,并逐步理解一个有道德的政府的运作方式。
  • 除非儿童的所有过犯、叛逆和灵魂中的邪恶都按照上帝对待罪的方式得到处置,否则儿童的世界观就是虚假的。
第八章《Selective Subjection》
  • 当年纪较大的孩子被赋予责任照顾年纪较小的孩子时,他们的责任感也更强了。当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必须让其中一人负起责任。
  • 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绝不可以当着子女的面纠正或质疑另一方对孩子的管教方式。
第九章《Training Examples》
  • 如果你在家庭之外有什么义务阻碍了你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把那些义务丢给魔鬼。如果你有孩子,你的第一呼召是当好他们的父亲或母亲。
  • 训练孩子在不想睡觉时去睡觉,一定要坚持你的原则。不要让他躺下了,然后又因为什么原因就妥协了,让他起来。他就算睡不着,也可以被训练到乖乖地躺着。
  • 孩子的布娃娃必须是婴儿娃娃,不要是芭比娃娃。
  • 如果孩子需要什么,让他好好地表达沟通,不要让他养成乞求或哭闹的习惯。如果他一次通过乞求或哭闹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他下次就会再试十次,直到得逞。
第十章《Safety Training》
  • 教育孩子从高处跌下的危险,教育他们关于枪支、刀具、尖锥、衣架铁丝、火、毒药、电的危险。让他们接触死亡——宠物的死亡或是灾祸遇难者的死亡。要带着镇静平稳的语气,不要带着惧怕。一个三岁大的孩子接触一到两个死亡的例子就够了。
  • 疏忽大意或是笨手笨脚需要耐心和恩典来对待,但懒惰的叛逆必须立刻棍棒责罚。
  • 迟到的顺从必须当作不顺从来对付。坚定和前后一致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第十一章《Potty Untraining》
  • 不要让你的自尊心伤害了你的孩子。无论你有多么丢脸或尴尬,永远不要给孩子施加情感上的压力。
第十二章《Child Labor》
  • 当一个孩子长大到能够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玩具时,他就应该能够把它放回去。
  • 母亲,请把你和孩子的互动时间用来训练他们做家务。在他们年幼时花些精力培养他们,在当年长大后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 当孩子不足五岁时,做他们的仆人比做他们的雇主要轻松得多。但建立一生习惯的最好时间就是五岁以前。
  • 当孩子七岁时,他应该是你生活的得力助手。
  • 在家务上遇到挑战的孩子是充满喜乐的。绝不要通过收买或贿赂使他们工作。
  • 当一个孩子长大到能够讲述一个故事时,他就应该能够说出“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做了什么”。
  • 男孩要成长成为男人,需要学习许多男性的性格特质,而这些是必须通过和其他的男人一起工作才能学习到的。
  • 每天花几分钟陪孩子一起去一步步做不同的家务活。你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将有一百倍的回报。
  • 在劳动时学到的能力将成为日后他们在学业上的能力,以及生活的能力。只有通过双手的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
第十三章《Attitude Training》
  • 孩子的态度远比他们的行动和教育重要。当孩子还小时,做事笨拙或判断错误是可以被接受的。
  • 管教只因针对孩子的态度。
  • 等到孩子的行为开始惹人厌烦时才开始管教是治标不治本。
  • 对耍脾气的孩子不可心软。在他的大腿或屁股上打八到十下,然后,在痛感退去的同时,平静地斥责他。如果他的哭声还是带着脾气,继续打。
  • 如果你带有一丁点的怒气,就不可以打孩子,等到下一次。
  •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无论是态度还是行动。如果孩子只是你自己内心态度的一面展览镜,那就甭想通过棍棒管教教育出好的子女。
  • 你的孩子被人冤枉几次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生活。他早晚得学会面对处理这样的事。当你觉得孩子被别人冤枉的时候,耐心地找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你确认孩子的确是被冤枉时,告诉他,然后平静地不再提这个话题。不要让他感到你在过分保护他。
  • 如果你要求别人都公正地对待你的孩子,你只是在保护他们远离现实。他们年龄越小,越容易懂得别人没有理由应该特殊对待他们。
  • 如果孩子对你的要求或命令表现出一丝的不满,你就要立刻把它当作不顺从予以纠正。哪怕是撅嘴巴,也是一个坏的态度,必须纠正。
  • 生气、撅嘴、哭哭啼啼、抱怨、乞求、等等,这些都要被当作传染病菌从家里清掉。
第十四章《Emotional Control》
  • 当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在地,不要跑去扶他起来,而要用关切、同情的语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
第十五章《Training in Self-Indulgence》
  • 当婴幼儿情绪波动时,不要通过给他东西吃来使他安静。否则他不但学不会自我控制,反而还会学会在焦虑不安时把东西放在嘴里吃。
  • 一个生活在一堆高科技电子产品中间的随心所欲的孩子,比起一个穷人家的以简朴生活为乐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不满和嫉妒。
第十六章《Bullies》
  • 不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If it is not fun for all, it is not fun at all)。
  • 批评孩子时,只有带着真正和公正,才能使他们真心忏悔。
第十七章《"Religious" Whips》
  • 绝不要利用上帝的名号去威胁恐吓你的孩子使他就范。
  • 你应该教育孩子关于上帝的审判,关于天堂和地狱,以及罪的可怕后果,但不要用这些去操纵他的日常行为。
  • 在家中教导孩子读圣经。用耐心、爱心和信心指导他们查看经文,但不要把这个作为惩罚他们的手段。
第十八章《Imitations》
  • 不要教导孩子只在表面上装敬虔,这反而会在信仰上绊倒他们。
第十九章《Homeschool Makes No Fools》
  • 专业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特殊技能无须在学校或家庭里被教授。那些东西当孩子在情感上成熟并准备步入工作场所后就能自然学会。
  • 千万别认为学术教育和行为教育是人生与社会的基础。
第二十章《The Flavor of Joy》
  • 好的家庭就像一个发达城市的交通系统。家长必须装上交通指示灯和路标,并且认真贯彻执行交通法规,以避免撞车。
  • 一个友好的、充满喜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的全部。
  • 不管父母的不开心是不是因为孩子,父母的负面情绪总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孩子永远需要开心、快乐、积极的父母。
  • 你休想通过威胁、侮辱、恐吓的方式使孩子改掉坏毛病。如果你带着怒气对待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对他们的管教是个人冲突。很自然地,他们有一天也会通过宣泄怒火来回报你。
第二十一章《Personal》
  • 你和妻子的关系有多好,整个家庭就有多融洽。家庭融洽的程度不可能超过夫妻和睦的程度。
  • 让妻子明白,你才是那位有资格评断她美貌的审判官,时时提醒她这一点。
  • 工作上的成就总是会过去的,而你和孩子一同度过的时间却是永恒。你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是不可能在大学里被买到的,只有可能被父亲在陪孩子一起做事情的时候才能买到。
  • 让妻子每天比你多睡一会儿,她会更有效率。
  • 给孩子准备很多小玩意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纸箱盒子、木块、锯屑、沙子、棍子、锤子、钉子……不要用在店里买的玩具,那些东西会限制想象力,扼杀创造力。
  • 花越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做事情,在管教时遇到的问题就越少。
  • 只有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时才可以表扬他们。孩子应当知道,每一句表扬他的话都是他自己赢来的。
  • 晚上把孩子放在床上,给他们读书,带他们祷告。
  • 在男孩长大的过程中,切忌让他们承担过重的课业压力。带他们体验新鲜的概念的想法,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提供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比如自行车、小机器、家电维修等。任何形式的创造和维修都是最基本的训练。
  • 男孩在劳动时得到的自信将转换为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功,以及未来在生活上的成功。
  • 如果你让孩子在学习的压力下感到无法胜任,你是在为他们奠定一生失败的基础。首先,你应教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这样他们大脑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会提升。
  • 带领妻子理解对孩子训练和管教的重要。
  • 不要使你的家富庶到能够提供孩子一切想要的东西。如果你发现所有东西来得都太容易了,那就欣然把它们都放弃掉,在更辛苦的环境下重新来过。
第二十二章《Conclusion》
  •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权威上意见不合,彼此争竞。孩子的父母若彼此相爱彼此尊重,那么无论他们教养子女的方式是智慧抑或笨拙,这个孩子也是有福的。
  • 如果发现配偶教养子女的方式很不妥,不要指责,不要争吵,也不要强迫配偶与你合作。最佳的方式是管好你自己,好好教养孩子,让配偶看见你的教养成果,让配偶羡慕你。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机器零件的联想

无意间从书架上拾起大学时代读过的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进而联想到最近世界和中国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我在清晨的秋风中瑟瑟发抖。

在第一部第五章,昆德拉写道:
在那里(他指的是东欧共产集权国家),每个人都是巴赫壮丽的赋格曲中的一个音符,凡不愿做其中一个音符的人则成为一个无用、毫无意义的黑点,只需抓在手里并用指甲碾死它,就像碾死一只跳蚤一样。

我突然觉得昆德拉的比喻还是太浪漫且太富于波希米亚式的想象力了。在这里,在中国,我们连音符都不如,至多只是这个国家飞速运转的暴力机器中的一颗小零件吧。能发出壮丽的音乐吗?这个国家已经堕落到连音乐的旋律都无法发出了。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奋斗,只是让我们这颗零件看起来更新、更光鲜一些罢了。零件想对机器发表意见,那是连门都没有的:你可以试着这么做,但机器只会把你当成生锈了,然后把你换掉扔掉。没错,我们的命运不过如此。

不过抬头看看香港,回忆起那边的人半个月前的抗争,好像又给我带来了一点点温暖的希望。或许那个小岛上的文明,会渐渐地让这里的每一颗零件都具有更多自我的意识呢?但再想想,又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

或许,只是我不情愿看到,终有一日,这个飞速运转的暴力庞然大物会让所有附载的零件都不堪重负,然后訇然倒塌。自私而无力地想:若彼日终将到来,我这颗可怜的、有那么一点点意识的零件,不要被碾得粉身碎骨。

Monday, September 03, 2012

《沉默》

叛教,一直是基督教会历史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基督徒对于叛教行为是十分不齿的。耶稣在世时曾切切告诫门徒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太 10:32-33)患难中的保罗也提笔对提摩太谆谆嘱咐道:“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 2:12-13)这两段圣经经文即奠定了不可叛教的信仰根基。恰好上个月约翰•派博的一次精彩讲道就是以提摩太后书 2 的《他不能背乎自己》为题,鼓励信徒坚忍到底。听完之后,为了加深对“忍耐”和“叛教”的理解,我刻意捡起一本历史小说来读。这部小说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远藤周作的《沉默》

远藤是一位日本天主教作家,尤其擅长于刻画、剖析笔下人物的宗教情怀。他的另一部作品《深河》可能更具盛名。但《沉默》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本以日本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的背景落在十七世纪的德川幕府时代,讲述的是日本的武士剑把传入日本的天主教连根拔起的血腥历史。故事以一位德高望重的葡萄牙耶稣会神甫费雷拉的叛教揭开序幕。他曾经的两位学生在葡萄牙闻此恶讯,远涉重洋来到日本,乃为详细调查其叛教之真相。二人之一的卡尔倍到日本后不久旋即被捕,并同其他日本信徒一同殉教。另一人——即本书的第一人称主角洛特里哥司祭——则在日本久经磨难,并目睹了许多日本信徒的悲惨殉道。但蒙神保守,他自己的性命总得以保全。如同耶稣被犹大出卖一般,他后来竟也被一位骗取了他信任的、懦弱狡猾的日本信徒吉次郎出卖而被捕。被捕后的他再度经历了一段心灵的折磨之旅,甚至还遇见了奉命来劝他叛教的、已皈依佛门的恩师费雷拉神甫。当然这些痛苦和荒唐都没有令他妥协,反而强化了他忍耐的心。他忍耐,忍耐,更坚定地忍耐……直到他身陷囹圄,亲耳听见那些正在因他坚持不叛教而遭受“穴吊”的日本信徒的恐怖的呻吟声。他的心理底线才终于彻底崩溃,抬起脚,踏在基督的圣像上。

“沉默”是贯穿整本小说的主题。当苦难与迫害降临人间时,上帝躲在哪里?他为什么不出声?为什么无作为?为什么一直保持“沉默”?这其实是所有基督徒终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哲学命题:约伯探索过,鲁益师探索过,杨腓力也探索过。神学院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圣经里找到多处关于神的沉默的答案,但当苦难与迫害真正降临时,哪怕是来自圣经的答案都难以令最虔诚的基督徒释怀。难道不是吗?费雷拉神甫的叛教就是因为坚忍到最后一刻,他突然开始怨恨、甚至是诅咒神的沉默,故而放弃信仰。而导致洛特里哥“叛教”的原因则恰恰相反,他是因为听到了基督的声音,长久以来的“沉默”被打破了。他听见耶稣对他说:“踏下去吧!我并非沉默着,而是一起受苦。”

上帝打破了自己的“沉默”。可是为什么上帝会用这种方式回答洛特里哥?这符合上帝的属性吗?在洛特里哥的脚踏向圣像的那一刻,鸡鸣响起,不禁教人浮想起耶稣被卖后的那一夜,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场景。是的,当彼得信誓旦旦地保证“我永不跌倒”时,耶稣可没有威胁对他说:“没错,你绝不能不认我!你要是敢,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你!”(虽然这样说理论上一点也并不违背基督的神学。)但耶稣总是温柔的,他平静地回答彼得:“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参:太 26:31-35)这里的“你要”并不是耶稣命令彼得三次不认他,而是耶稣体恤彼得的软弱,他很清楚,彼得将会有三次不认他——他甚至都没有阻止彼得这么做……果然如耶稣所言,彼得最终还是没敢认耶稣,事后想起耶稣的话,转身逃去,痛哭不已。

彼得在人前软弱了、跌倒了。他叛教了吗?没有;不但没有,他在目睹耶稣复活后,自己也获得了新生,成了教会的基石。但是毋庸置疑,费雷拉神甫的叛教确确实实是真实而丑陋的。在他几次和洛特里哥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他的立场荒谬可笑,对基督和教会的认识已然蜕化到连慕道友都不如的地步。相形之下,洛特里哥的“叛教”行为却值得推敲和深思。照行为而论,他至少在日本人面前已不再认基督(踏了圣像并立保证书不传教),这点足以使他被罗马教廷开除教籍。但他究竟叛教了没有,远藤周作并未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加入他漩涡式的思索。有趣的是,从小说结尾处洛特里哥内心一段自白,竟教人读出不少马丁·路德抗议教廷和新教改革的调调来:

神职人员会强烈地指责我做冒渎的行为吧。我即使背叛了他们,但绝不会背叛主。我用与以往不同的形式爱着那个人。为了了解他的爱,到今日为止所做的一切都是必要的。在这个国家,我现在仍然是最后的天主教司祭。而,那个人并非沉默着。纵使那个人是沉默着,到今天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诉说着那个人。

书中类似这样耐人寻味的独白或对话不胜枚举,并处处影射福音书中耶稣被卖前后的一幅幅沉重的历史画面——我想,这也必是远藤周作的作品得以如此成功的因素之一。其实,我读《沉默》本意是要澄清自己对某些神学概念的困惑和混淆,不想却跌入一个更黑更大的思维陷阱,数日以来痛苦得难以自拔。更多的时候,我不是在纠结洛特里哥“叛教”的真实性,而是在思考:若同样的迫害降临于我身,我又将如何回应?是像卡尔倍、茂吉和一藏那样勇敢地殉道,还是像洛特里哥那样在人前妥协(但内心依然忠于主)?抑或,是像吉次郎那样懦弱地、奸诈地蝇营狗苟(却不忘紧紧抓住基督信仰),还是像费雷拉那样彻底放弃基督,遁入佛家空门?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我都能瞥见到自己的影子。我不敢嘲笑洛特里哥的软弱,因为上帝并未将我放置在那样艰难的处境里,也从未让我面对那样火烈的试探。亲爱的读者,其实我们何尝不都是如此呢?主爱我们,所以,请我们停止论断别人吧!

我放下找不到答案的《沉默》,又捧起了圣经。保罗写给提摩太道:“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后 2:9)我豁然开朗。有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其实根本不必知道。比如,我们根本不必知道洛特里哥到底叛教了没有,我们仅须知道他确实被捆绑了,也跌倒了。但是,洛特里哥和我都确切地知道(我自己则带着些后见之明),神的道在日本国可从来没有被捆绑过,今后也永远不会(而这点是当时的日本武士及和尚们、还有叛教的费雷拉神甫所不知道的)。我还晓得一件事,那就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 8:28a)故此,人暂时的失败只会促成基督最终的胜利。

真是这样。我实在愿意为了基督而惨败于人间,从此为他做一只一无是处的虫子。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1

灵巧如蛇,驯良如鸽

2011 年 12 月 19 日,午后,福州某广场。中午是我一天中唯一能逃避各种烦恼的闲暇时间,我像往常一样,悠然随意地走在空旷的广场上,手里捧着书边走边读。广场上的人很多,有的举着风筝奔跑,有的牵着孩子散步,有的坐在椅子或喷泉水池边聊天,也有的人在大声歌唱。所有人都快乐地沐浴在冬季明媚的阳光下。此时,若不是一位依姆走到我面前,我根本不会想到,竟有人会突然打断我的阅读。

“年轻人,你要信耶稣!很多科学家都是基督徒!”她夹着浓浓的福州腔开口对我说,并塞给我一张传单。我顿时觉得好亲切。我说,我也是信耶稣的。她高兴地连说了好几声“感谢主”,让我平安夜要来花巷教堂听道。我告诉她,我就在花巷青年诗班服事,平安夜那天晚上我也会在台上献唱。这时她更高兴了,对我说:“我要继续去传福音了!”便转身离开。我顺势望去,原来还有两个年级相仿的依姆,她们都在广场上传福音呢!

我的思绪突然飞回至六、七年前。当时我还在南京大学读书,好几次在图书馆边的草地上遇见这样的“传教士”,各种性别各种年龄各种职业,游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那时我讨厌这些人,鄙视他们,觉得他们精神有问题。我记得有一黑衣神秘人,第一次就抓着我谈信仰谈人生不肯放,我就跟他辩,辩了可能有一两个小时也没结果。第二次我再碰到他,他也不跟我辩了,说:“同学,我看你整天读英文书,我就送你一本英文圣经吧。你要好好看。”我说好啊。果真,那本圣经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给我指明了方向。黑衣神秘人种下的种子还真的在我身上发了芽结了果,这都是后话了。

可是,我信耶稣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有组织性的传福音活动。我没有口才,也不懂要怎么跟人辩论。信基督的人都知道,信仰几乎是不可能通过辩论得来的。可是,这几位连普通话都说不清楚的依姆,她们能怎么传福音呢?我决定走进前跟她们看看究竟。

“你要信耶稣。”“耶稣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洗净了我们的罪。”“我们都是罪人。若不信耶稣,我们都要下地狱。”“我们的财宝都在天上。”“上帝是个灵,你信祂,祂就住在你心里。”“千万不要去拜假神偶像,要拜独一的真神。” ……她们所说的话,其实都是基督教里最基础、最扼要的信念,一个人并不需要很高的教育背景就能够理解。我看着她们这样传了一个又一个。由于广场上人很多,她们在每个人身上所花的时间大概不会超过两分钟。她们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遇见年轻人,她们就说“不要怀疑,很多科学家也是信上帝的”;遇见中年人,她们会说,“上帝祝福你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之类;看见老年人,她们会指着天空说,“你看天国,耶稣告诉我们,要把财宝积攒在天上。”诸如此类。我站在旁边,若遇到心里顽固的,我也会跟着劝几句话。但明显我很胆怯,我帮不上什么忙。而她们则是两个人说,一个人在旁边开声迫切祷告祈求。啊,那情景真是感人。她们说完后,马上会问,“你愿意接受耶稣做你的救主吗?”如果有人愿意,她们就会请他们把名字登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带他们一句一句地做决志祷告,然后告诉他们教会的地址,让他们礼拜日一定要来聚会。十分钟不到,就有七八个人先后接受并决志,真是神奇。当然,也有人像许多年前的我一样,对这些人嗤之以鼻,面露鄙夷之色,或是摇摇头礼貌地走开。我约摸算了一下,水池边二十个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她们的宣传下当场就信了主。另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怀疑,但领取了福音单张。另有三分之一表示绝对不信。对于没有收割到的果实,她们并不着急。“没关系,上帝有祂自己的计划。”眼见着一个又一个人归在主的名下,我真是见到了上帝奇妙的作为。这三位依姆,字也不识,普通话也说不清楚,却凭借着圣灵的大能,在短短十多分钟内就带着十几个人信了主!我赶紧掏出手机拍下了一个瞬间。


但在这时候,谁都没有注意,在照片的左上方,偷偷走来了一位五六十岁、头发花白的牛仔裤男子。他不声不吭地走近来,忽然大喝一声:“全部给我滚蛋,不准在这里传教。”把那位刚刚接受耶稣的女孩子吓得直打哆嗦。老姐妹们赶紧低头向那个男的赔礼道歉,说:“麻烦你让我们带她做完祷告,我们马上就走,马上就走。”“滚滚滚,国家有法律,不准在公共场合传教!”我站在一旁看到这一切,估计他不是个保安。保安哪里敢这么嚣张,上班不穿制服,在广场上对着人群大吼?从他的身材、衣着和举止来看,我判断他是个带着任务在身的便衣巡逻警察。但是我还是忍不住热血上头,回敬了他一句:“你有什么权力这么做?”

“在公共场合传教是犯法的!”他恶狠狠地指着我,“我把你抓到警察局里去信不信!”果真呵,还真的是警察。如果是警察,我当然还是怕的,但我却无法平息刚才的怒火。其中一位依姆马上冲过来,把我拉到一边去,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恳切地跟我说:“千万不要动怒,千万不可以。动怒就没了基督徒的见证。当人逼迫我们,我们要一定要让他们。耶稣不是告诉我们,若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要转过去让他打吗?”说着说着,她竟流下了眼泪。唉,我除了会发脾气,可曾为一个人的灵命而担忧落泪吗?从来没有过。在这位素昧平生的老姐妹面前,我顿时觉得好羞愧。论学识,论才华,论“素质”,我可能比她厉害得多。但在神的国度,她是基督的精兵,而我只是一个没断奶的婴儿。

便衣见群羊都作鸟兽散,好像一只得胜的狼,迈着骄傲的大跨步走开了。三位依姆看见他走开,就对我说:“我们要继续去作工啦!”就赶紧往反方向跑去。她们至少都有六十多岁的样子,可是动作是如此之快,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被浪费。我则站在原地远远地望着那位便衣,观察他的眼神举动。果然他又杀回来偷袭那三个依姆,但这一次他好像客气了一点,隔着一百米就开始大喊起来:“喂,走吧走吧,别传教啦!基督不是在天上看着我们吗?国家的法律不允许你们在公共场所传教。基督徒怎么不守法呢?”反对基督教的人往往以为基督徒不遵守国家的法律,不是好公民。这纯属误解。旧约里所有的律法,新约里所有的教导,没有任何一个是教导人作恶,教导人破坏社会、有损国家。在罗马书13章里,保罗甚至谆谆教导我们要顺从在上掌权者。但是,这里说的顺从绝对不是说有悖于圣经的顺从。因为在马太福音的尾章,耶稣清清楚楚地命令祂的门徒,让他们出去,使万民作祂的门徒,奉三位一体之名给他们施洗。因此,基督徒的宣教绝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国家的法律如果和圣经有了抵触,那么抱歉,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必须首先顺服圣经,在顺服圣经的前提下遵守国家的法律。这就是无论洪水多么泛滥,基督的火焰也永远不会熄灭的原因。

我看见三个老姐妹继续撤退到南边的小树林里,就追过去。在被便衣到处驱赶的这一小段时间,她们一路跑又一路发了十多张传单。在小树林里,我终于有机会和她们再继续聊几句。原来这十多年来,她们跑遍了福州各大公园和广场,风雨无阻,每周都花二至三天这样地传福音,每次大约两三小时。她们把所有接受的人的名字登记在一本小本子上,十多年来,用掉的本子一叠又一叠。我翻开本子。老姐妹们都是乡下人,并不识字,登记的名字她们甚至都读不出来,但是她们认认真真地数。她们绝不滥竽充数:有些人登记完名字又后悔了,于是她们就暂时把这样的名字圈掉,统计的时候不算在内。她们没有受过教育,可是在她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上,我看到的是百分百的热情和严谨,远远超出了我对待我自己的工作的态度。再一次,这些老姐妹深深地感动了我。“9 月 27 号,14 人;10 月 3 号,10 人;10 月 7 号,18 人;……”其中一位依姆乐呵呵地把“生命册”一页页翻给我看。这都是圣灵的果子啊!

说起逼迫,我们应当感恩。至少在今天的福州,大的逼迫并不存在。小规模的逼迫当然是有的。福州市区每个公园和广场都有这样的便衣警察,专门负责干涉宣教自由。但其实他们也并不欺人太甚,通常只是把你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只要他看不见你,他就收手了。其中一个老姐妹倒是有被拉上警车进局子喝茶的经历,但她说:“上帝跟我在一起,谁能伤害我呢?”另一个姐妹则脱口就来了一句马太福音 10 章 16 节:“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就在我听她们说话的那几分钟的时间里,第三个老姐妹在不远处竟然又带着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生信主了!

“我能为你们做什么?”我问她们。其中一位依姆说,“你不用为我做什么。我什么都不缺,我们全家都信耶稣。你要为上帝做。你还年轻,好好工作,好好爱你的家人。在家庭在单位为主做见证,就是帮我做了。”说完她拍拍我的肩旁,慈祥地望着我。我的心既惭愧又温暖,一种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我们要继续去做工了。上帝祝福你和你家人,小伙子!”招招手,她们就又快步跑开了。转眼间,她们消失在茫茫人海里,灵巧如蛇,驯良如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