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07, 2010

《爱上中国的人:李约瑟传》

收到潘震泽教授的电邮,得知他的译作《爱上中国的人:李约瑟传》已经在 9 月底于台湾出版了;其英文原著《The Man Who Loved China》也早已在 08 年出版。实际上直到现在我既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读过译著,没有办法对内容做什么有价值的介绍。不过,我这样一个渺小的人竟能通过这样一本伟大的书跟好几个伟大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能有幸对他们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管中窥豹,真是殊荣。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写下来。

三年前,当这本书的英文原著者文思淼先生(Simon Winchester)还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和他有过几封简短的信件往来。文思淼先生考证到 1944 年 5 月李约瑟曾短暂地造访过福州,他需要我一起帮忙核对这段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其实我并没有帮上他什么忙,因为我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李约瑟这个人物,尽管我确实一直在研究同时代生活在福建的很多外国人。文思淼先生十分客气,他后来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依然把我的英文名字“George Ngu”列在了致谢名单里;为了便于后来的读者考证这个叫“George Ngu”的家伙是什么来头,他还注明了所在的城市“Fuzhou”。

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再没有关注这本书,事实上我是彻底忘干净了。直到几个月前,我收到本书的台湾译者潘震泽教授的电邮,才重新勾起了这码事的回忆。潘教授告诉我,这本书很早就有中国大陆的简体字译本了:《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他很礼貌地在邮件里问道:“您就是文思淼先生在致谢名单里提到的那位‘George Ngu’吗?”“大陆译本的致谢名单里把这个名字译成‘乔治努’,请问这就是您的中文名吗?”原来,潘教授为了了解致谢名单里的每个人物,把它们一个个地敲在网络上搜索确认。我很客气地把我的真实姓名告诉了潘教授,同时又深深地替我的大陆同胞译者们的应付了事汗颜。

当一本书同时出版了同一种语言的两个译本,该选择哪一本?作为读者我们显然常常要面临这样的选择。先前华理克的《标竿人生》一书我有幸做过比较阅读,发现台湾译本无论是在遣词的纯粹还是在造句的通顺上都比大陆译本更胜一筹,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向其他读者推荐台湾译本而不是大陆的。而这本李约瑟的传记,我至今还没有读到原作及任何译作,但我仅仅从两岸的译者对待“George Ngu”这个名字的态度,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台湾的译本依然胜过大陆译本。

是不是所有的台湾译本都比大陆译本好,我不会说这么绝对的话,但是我会说大陆的译本大部分都很粗糙,大陆的译者更多是看中稿费而不是看中学问。确实,胡乱翻译“George Ngu”不会被大部分读者注意到,但是请不要以为这样的细节会逃过所有人的眼睛。人做每一件事,赢就是赢在细节,输同样也是输在细节。

Sunday, October 31, 2010

《如何阅读一本书》札记三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收集好书目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不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它们,而要用检视阅读,第一,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作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其次,它会简化你的数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能够熟练检视阅读的读者,不但能在心中将书籍分类,而且能对内容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他也会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发现这本书谈的内容对他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1. 找到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你的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
  2.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这可能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困难在于要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因为使用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terminology)对我们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3. 厘清问题:前面的步骤是我们自己来建立词汇,现在,我们也要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次序有一般的方向可循。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第二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个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
  4. 界定议题: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而各个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那么这就是一个议题。对一个问题通常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这时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而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
  5. 分析讨论:令人信服的真相与其说是立足于任何一组主旨或主张上,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分析和讨论本身。
主题阅读要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因此主题阅读的读者必须抗拒一些诱惑,厘清自己的思绪。对于某些冲突性的观点避免作出明白的真伪判断,并不能保证就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偏见可能会以各种微妙的方式进入你的脑海中——可能是总结论述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强调与忽略的比重,可能是某个问题的语气或评论的色彩,甚至可能因为对某些关键问题的不同答案的排列顺序。要避免这样的危险,谨慎的主题阅读的读者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再阅读相关章节,并且必须按照原作者的原文来引用他的观点或论述。词汇上一定要用自己的中立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语言。但是伴随着总结,一定要有仔细引用的作者原文,以免对文意有所扭曲,这样阅读者才能自己判断你对作者所做的诠释是否正确。

Wednesday, July 07, 2010

关于本人 Gmail 帐户被入侵一事

从来没有想过有人竟然会无理闯入我的 Gmail 帐户。因为本人是老实本分的良民,虽对现实颇有不满,但也不至于危害社会稳定。现在看来我错了。早上查收新邮件时,发现有一封邮件明明我从来没读过,却是已读状态。信是昨晚 20 点 13 分寄到我邮箱,而我昨天从傍晚 19 点开始就根本没有上网,这才引起了我的怀疑。好在 Gmail 提供了一项保护措施:点击最下方 Last account activity 的 Details,我找到的作案记录是这条:
该可疑分子通过浏览器方式访问我的帐户,222.76.62.194 是福州电信的 IP,登录时间是凌晨零点 50 分。这个人半夜三更不睡觉跑去偷窥人的隐私,不怕爆肝吗?更搞笑的是,他本可以很小心地掩饰他的犯罪证据,读完邮件 mark as unread 一下不就天衣无缝了。呃,也可能是他用不来英文界面吧!用一句福州话说,这家伙就是“偷食卖仈拭喙”,意思就是偷吃人东西都不懂得擦嘴巴。

所以再次提醒广大的 Gmail 用户。不要以为你不是 somebody,big brother 就不会 watching you。而且,并非每个黑客都像入侵我账户的那家伙那么傻,所以务必养成习惯:每次登录时查看最近的帐户活动记录——一旦发现可疑 IP 或是可疑的登录时间,立刻修改帐户的安全设置。这很重要,我再说一遍,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