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9, 2017

余光中

台湾人余光中逝世了。中国整个官方和民间的舆论都在刷屏缅怀这个人。我也想写点什么,可是我想不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有什么特别值得纪念的地方。

我对他的作品没有印象。仅读过的一篇《乡愁》,那还是我廿年前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若非因为他的逝世我才去搜索,我怎么也想不起诗的原文。当然,我也不想因为他的逝世就去通读他的作品,然后装作很懂他的诗,转一篇出来。那是装逼,不是我的风格。我试图寻找余光中跟我的共同点,但除了跟他可能同属一个母校外(如果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前身的话),真的没有什么交集。

有人说,余光中祖籍是福建人啊!我说,拉倒吧。余在南京出生长大,一般的人都以自己成长的地方为文化认同。就像我,祖父辈也有山东山西北京的血统,可是你问我我是哪里人,我只会告诉你我是福建人。同样的道理,余光中从来没有把自己视为福建人——也许嘴巴上有,但实际从来不。

说到余光中对福建的文化认同,比较有意思的就是他成年后的大部分人生都在闽南语通行区度过。先是从南京逃到厦门避战一年,最后再是台湾(在文化上,台湾是广义福建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泉州是他的籍贯,而台湾是他的避难所。按照常理想来,余光中应当对闽台文化有着特殊的浓厚感情才对。但是,他没有。相反,他几十年来多次在公开场合嘲笑并诋毁台湾的乡土文学和母语复兴运动。最近一次是今年早些时候,他警告民进党教育部不要为了抬举台语而放松文言文。余光中从来没有一次在公开场合开口说闽南语,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发表这样排斥闽南语的言论。但是,他的逻辑是什么?闽南语的式微是有目共睹的。表面上是主流语言,但实际上年轻人小孩子都已渐不再说。这个现象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四国皆然。台湾的民进党作为四国中唯一一个有意识有能力做出一些努力的政府,余不但不表示认可,反而认为这有可能伤害到他“祖国”的国语和文言文。这样的思维,如果是出于一个和福建或台湾毫无关联且一句闽南语不会说的人,倒也可以理解。出于余光中,不禁令人匪夷所思。抑或,他对台湾母语复兴运动的排斥,也可能因为台湾人复兴的是标准的台北/厦门腔闽南语,而他的家父说的是泉州腔下一个比较稀奇独特的永春方言,于是让他感到难为情?人已故去,他又从来不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讲真,和台湾其他的老一辈闽籍文人比起来(比如喜欢高调夸耀自己闽南族群身份且动不动就在作品里尝试使用闽语词汇的林语堂),我对余光中并不是那么感兴趣。他的乡愁固然令人扼腕令人伤感。但很可惜,余所认同的中国,跟我所认同的中国,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